星期六, 九月 09, 2006

行为艺术的拷问: Chinabounder的回信

Chinabounder给一位参与报道其人其事的媒体人回信了
信中,他拷问了中国的社会现实性悲剧:包括媒体、政府和公民。信的署名是CB小组,这当然与他们声称的行为艺术版解释吻合,校对转载如下:

Hi,

As you may have seen from other media reports, the blog was in fact the group of a work of artists and writers based in and around Shanghai, Moganshan Lu.

Currently the members are working on other projects. One is in Nanjing, where s/he owns an art gallery, one is in Japan, and one is in Australia. The last two members are somewhere on the mainland.

You will appreciate that we are not going to give out any specific details, least of all to the Chinese press. While I am sure you have integrity, you must know that for your superiors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n `anonymous‘ source. China does have the highest number of imprisoned journalist in the world, you know.

Frankly the fact that you even ask for my real name makes me wonder if you really are a journalist. Certainly, your email does not come from a company account.

We wrote the blog to investigate modern attitudes to race, sex, and politics. China claims that it is an open, modern society, that it has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at the `mistakes' of the past, such a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elong to history only. The blog contained no forced sex, racism, or unjustifiable claims.

As you are a journalist, you can judge the reaction to the blog yourself, and form your own opinion as to what it says about modern China.

Best,

The CB team

----------------万恶的分割线------------------

翻译:

你可能已经从其他媒体报道看到,这个blog就是一群活跃在上海莫干山路的艺术家和作家的作品。

目前,这些成员已经忙于其他项目。一个在南京的他/她的艺术画廊,一个在日本,另一个在澳大利亚。另外两个成员在大陆的其他地方。

你会庆幸我们没有把任何特别细节告透露出来,至少没有给中国的刊物。尽管我相信你的正直,你一定也知道对于你的上级,没有所谓“匿名”来源。你知道,中国投入监狱的记者的确是世界上最多的。

坦率的说,你问我真实姓名的这一事实让我怀疑你是不是真的记者。当然,你的email不是来自一个公司(单位)的帐号。

我们写这个Blog的目的是调查对于种族、性和政治的当代观点。中国声称她是开放、现代化的社会,这个现代化的社会具有言论之自由,所谓过去的“错误”,如文革,仅仅属于历史。这个blog不包含强制性(行为),种族主义或不正当的主张。

既然你是记者,你可以自行判断针对我们blog的反应,并对这个blog讲述的现代中国形成你自己的观点。

敬礼,

CB小组

摘要:Andy Hertzfeld,软件魔术师:从苹果到google

Andy Hertzfeld曾是Machintosh(1984)小组的核心成员,他于1979年加入苹果,负责许多Mac的重要软件。苹果的名片上,他是“软件魔术师”。今天,他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在Google工作。

LowEndMac的采访中,他表示,自己认为OS X有时过于注重视觉外观,他会更看中易用性。目前,他在Google负责编写JavaScript,而他觉得Google比苹果更加信任自己的雇员。他使用三种主要的平台——Mac, Windows, Linux(,做Javascript,当然要考虑不同平台的不同浏览器啦——译注),但苹果是他的首选。现下,他使用的是全新的30吋显示器Mac Pro

Andy认为,Sculley在八十年代定价过高,没能抢占市场空白,才使得后来的苹果陷入困境。而苹果公司创业前期的恩恩怨怨,他早已写入他的书Revolution in the Valley里面了。虽然他离开苹果多年,依然和Steve Jobs保持很好的关系。他最骄傲的,就是在1986年,于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Radius公司——里找到一种方法把几台显示器连在一台主机上,即把所有显示器放在同一个坐标空间里。谈及现在,他认为苹果在针对微软、戴尔和惠普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果付诸实现会变得很有趣。

53岁的Andy Hertzfeld还愿意写大量的代码,但他认为自己已经有点老了。由于记忆衰退和精力下降,他似乎更愿意写小说——这是他青年时的梦想。

星期五, 九月 08, 2006

Youtube:地球的年龄

下面是一段youtube视频


美国的原教旨主义基督徒还真是极端啊,不但否定进化论,还否定大爆炸。虽然Dr.Kent Hovind(Phd有些水分,从没有资质的大学取得的,参考方鸿渐)的演说极富煽动性,可的的确确就是笑话加圣经,胡搅蛮缠为主,几乎找不到说理。

而美国的网民呢,你看看这个视频的回复就会明白美国民众中极端保守者的态度了。

不可否认,在某些问题上,“Kids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ell them, start them young and they'll be hooked”,思想、政治、信仰、道德无不如斯。想想你为什么信仰一个主义,是因为它比其他所有主义更有逻辑,更有说服力,还是因为游说你的人更有人格魅力,更加“新东方”-ish,或者只是因为你第一次听说,而以前从未思考过……比如,你加入少先队,高唱“共产主义接班人”时,有没有考虑过共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接班?比如,你在网上大骂日本人,大骂汉奸时,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在恨谁?你在支持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或者全盘西化时,是否考虑过这些东西其所从来?思考是繁复而劳累的,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理智的全面的考虑问题,更不可能得到一切答案。或许有的如罗生门一般的事情真的很难从逻辑上完全证明清楚了吧。那么,我们是不是大可以做一个政治上正确的怀疑论者呢?

BTW,其实xys网站上面很多反基督教的文章,和方舟子先生的某些文章、某些写作手法还是很相似的,至少说服的煽动性上是相似的。不知道方先生是否在同原教旨主义基督徒辩论的过程中养成了类似的习惯呢?

另外,别忘了光看Hovind的相声,真正的(有意思的)科学在这里

compiz加上触控板还真有意思

由于廉价鼠标的滚轮经常不灵,而且,还容易自己乱动,我很长时间都没用过usb鼠了。linux里,触控板由synaptics相应的驱动支持,可以做类似windows 的滚动操作。有了compiz特效,依然可以发挥让你懒得伸手找鼠标的粘在键盘上的感觉。

比如,在桌面空白处,没有窗口的地方,搓一下synaptics触控板右侧,就可以在虚拟桌面的cube上来回切换。

在窗口上,按住alt,触控板滚动,会得到透明度的调整功能(很酷吧,比右键菜单Appearance里面的操作方便吧?而且透明度的级别更多,效果更平滑)。

类似,按住ctrl+滚动,可以得到饱和度调整,按住shift+滚动,可以调整窗口亮度。

星期四, 九月 07, 2006

露天上厕所,北京奥运会时还会重演(附图)


标 题: 露天上厕所,北京奥运会时还会重演(附图)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 (Thu Sep 7 07:12:21 2006), 本站(lqqm.net)

每个人都需要上厕所。人多,就必须得露天上厕所。这是没办法的事。同意上文说法,不必大惊小怪。图中是德国世界杯期间众人露天上厕所的场面。这场面估计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也会重演。

支持Chinabounder

仅就网上通缉这一点,我支持ChinaBounder。那个上海的心理学教授的追杀是错误的。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除了Chinabounder的blog上面的文章之 外的任何确实证据证明他的blog所写的事真是存在。所以,那个张结海教授只不过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和主观臆断,义愤填膺和我们不知道也可能无法理解的目 的,振臂一呼。而不相信“行为艺术”说的人,他们也没有证据反驳这一解释,他们反驳只是因为他们有预设立场。

相反,根据追击者们的逻辑,完全可以推导出:张教授其实是所有一切闹剧的总导演,那个blog不过是他找人搞的双簧,所谓的猥亵描写,只不过是从外国文学作品里拙劣的抄袭。所有相信他的人,全都被骗了,不久以后,我们会看到张教授和他学生的关于中国网民心理问题的论文……

而这样的smart mob行径,根本无法澄清事实真相,反而确确实实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声誉,让人以为我们处在文革那样的人人可以处私刑的混乱年代。而我国目前的状况还是:个人隐私和公民自由亟待保 护。助长网上无休止,无根据,无逻辑的通缉,是在是最有害无益的了。难道我们要利用少数愿意喊叫的声音强奸沉默的大多数的意志么?

在情感和理智,咆哮和真像之间,真的这么容易迷失么?奉劝所有想搞清楚真像的人,学学台湾的报料,先找到线人,查清证据,搞不好被人反咬一口……

新的Xorg+aiglx+compiz指导 - Ubuntu Forums

原帖请看这里:
HOWTO: New Xorg+aiglx+compiz method - Ubuntu Forums

真是好消息啊!原来不得要领的问题解决起来竟然如此简单。Ubuntu Forum的skroll同志贴出了 一份改良的Xorg+aiglx+compiz的说明,当然,是给Dapper用的。他的步骤和gandalfn的大致相同,更不赘述。单说一点,像我一样在上月下旬升级后,aiglx出现错误,要么startcompiz报错退出,要么compiz-start运行后所有窗口一片空白。那么,这个小伎俩或许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Code:
sudo rm /usr/lib/xorg-air/modules/drivers
sudo rm /usr/lib/xorg-air/modules/input
sudo cp -r /usr/lib/xorg/modules/drivers /usr/lib/xorg-air/modules/drivers
sudo cp -r /usr/lib/xorg/modules/input /usr/lib/xorg-air/modules/input
不知道为什么,xorg-air-core在安装时,应该从xorg拷贝相应的模块,而实际上它没有拷贝,而是做了个符号连接,可是偏偏符号连结出了问题,aiglx不认帐。所以,必须手动覆盖一下。然后,自然是眩目的compiz特效又恢复了。

空白景观,就像覆盖了积雪一样!

Solidot: 奇客的资讯,重要的东西

OMG,Solidot还在运作?

YouTube - minuscule - the ladybug

YouTube - minuscule - the ladybug

diglog—又一个消失的2.0网站

这两天,diglog.com一个digg的复制品,从线上消失了。前两天solidot刚刚关闭拍卖,这不免让人担心diglog的命运。与solidot全盘使用slash的代码不同的是,diglog试图把digg的用户投票主导模式和slash的编辑主导模式结合起来,而其界面也颇为华丽,比cnbeta之类的网站要强不少。

前一段又消息说,国际游资撤出中国IT风险投资领域,会不会在web2.0竞技场上的中国队还没有进球就因为伤病困扰而退出呢?
update:
幸好最后证明只是暂时性无法访问……

Vigilantes,我们应当警惕的

"Eternal vigilance is the price of liberty," declared the antislavery orator Wendell Phillips in 1856. But the vigilantes of the Western states had something different in mind: not liberty, but keeping order in unruly towns. They enforced the law--or rather, they took the law into their own hands and enforced it as they chose, answering to no higher authority.

“永恒的治安的代价是自由”,反奴隶制演说家Wendell Phillips于1856年如是说。但是,西部各州的治安维持会员在理念上有些不同:与自由无关,而是维持无人治理的城镇的秩序。他们加强法律——或更确切的说,他们把法律置于鼓掌间,如他们所抉择的强化之,而无需对更高级权威负责。

The story of the vigilantes begins not in the West but in the South. Vigilance committees were formed there, starting in the 1830s, to keep blacks and abolitionists in their place: that is, silent and obedient to the proslavery majority. In response, northerners founded their own vigilance committees to help fugitive slaves.

治安维护会员的故事并非发端于西部,实乃始于南方。治安维护会自1830年代形成,目的是令黑人和废奴分子安分守己:即,保持沉默和服从于支持奴隶制度的大多数。与之相应的,北方人组建了自己的维持会以帮助逃亡的奴隶。

A different kind of vigilance was called for in the West of the Gold Rush days. On the waterfront of San Francisco, a "Barbary Coast" of disreputable service industries had sprung up, providing intoxicating beverages, games of chance and skill, houses of ill-repute, and generous opportunities for violence and mayhem. To bring the Barbary Coast under control, respectable citizens formed a Vigilance Committee in 1851. By 1860, members were being called by the Spanish name vigilantes.

淘金热席卷西部时,还有另一种治安维持会。在旧金山沿岸,声名狼藉的“Barbary Coast”服务业兴起,带来了高度酒,依靠运气和技巧的赌博,风化场所和大量的制造暴力和伤害的机会。为了控制"Barbary Coast", 名望尚佳的公民们在1851年成立了治安维护会。截至1860年,其成员按西班牙语成为vigilante。

Groups of vigilantes were organized in other Western cities too. In an 1865 account of a visit to Montana, we are told that "the power is vested in the 'Vigilantes,' a secret tribunal of citizens, organized before civil laws were framed."

Vigilantes小组也在其他西部城市组织起来。一份1865年的对蒙大拿州的访问的陈述,我们被告知“权利被授予了‘治安维护会员’,一个内战前组织起来的公民的秘密法庭。”

Sometimes the motives of vigilantes were honorable, but sometimes they merely dispensed their own version of Lynch Law (1780), also an American invention. Citizen initiative in maintaining order, if not always law, has persisted to the present day, but now it usually takes the milder form of a neighborhood watch (1972).

有时,治安维护会员的动机尚属光荣,但有时他们只不过拟定了自己版本的私刑法律(1780),也属美国的一项发明。公民维护秩序的主动行为,即便总是合法,还是坚持到了现在,但现在经常采取较稳和的邻里监督组织的形式(1972)。

---------------万恶的分割线------------------

vigilantes
(vĭjĭlăn'tēz) , members of a vigilance committee. Such committees were formed in U.S. frontier communities to enforce law and order before a regularly constituted government could be established or have real authority. They were most common in mining communities, but were also known in cow towns and in farming settlements. The extreme penalty inflicted by the vigilantes was lynching. Among the most famous of the vigilante groups were those formed in San Francisco in 1851 and reorganized in 1856 to bring order to the notorious Barbary Coast. Measures taken by vigilance committees were at best extralegal. When such committees were formed in a community with a well-constituted government and a police force, they were strictly illegal and usually were merely the expression of mob violence.

网络实验的虚无主义?

Sex and Shanghai似乎已经可以成为谈资了。

不过,还在追杀(hunt)那个ChinaBounder的人,似乎根本没有提出任何实质证据。他们的口径完全来自blogspot上面子虚乌有的数十篇文章。而其行文,其细节,似乎更像是抄袭外国色情垃圾邮件……

问题来了,一方面,外国媒体接到了邮件,自称Chinabounder的人/人们说:这不过是一个恶作剧实验(我觉得堪称恶搞,褒义的,并且直接打击了中国某些人的恶俗),用来调查中国的'internet vigilante'*现象,真正的Chinabounder是躲在幕后,没事偷着乐的5个人(包括中国人)。另一方面,追杀ChinaBounder的人并不相信这封邮件是真的,他们坚称,ChinaBounder利用Blogger beta的访问控制关闭了一般人的浏览权限,不过是为了缓解压力和逃避责任,言下之意,他们还是把这件事当成了事实存在。

当然,两方面都没有额外的佐证,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其他的调查研究,两者以上的独立证据的支持还是必要的。所以,这个事件,恐怕还是要长期处于罗生门的状态。但是,我们不妨架设一下,如果这个实验是假的,不存在的,那么追杀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和可能呢?似乎不是完全没有,因为思维的惯性和自尊,中国人在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后没有勇气和智慧全身而退吗?看客!为了满足旁观者,为了旁观者的叫好,当局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强脑子里固有的执念,最终造成理性的脑子追随偏见的屁股。

假如这真是一个社会学实验,那么,他的实验对象和手段似乎有些过分。摆明了第一世界的高姿态,来欺负第三世界国家,就好像欧美文明人去土著部落推广传教士姿势一样。如果这个实验存在,那么,一篇自圆其说的论文才是最好的结论,而非限制访问的措施,和不明不白的消失。

反观我们国人所谓的调查,没有详细的调查纪录,没有可靠的来源,没有严谨的逻辑分析,没有统计数据,凭着这样的热情和非理性,几乎可以把UFO纠出来了!社会和人文学者干预社会事务究竟是代表了社会良知,还是借用专业优势,过度影响了社会事务呢?

BTW,要得到Sex and Shanghai的网页,很简单,只需要Tor和一个合适的关键词,搜索一下Google cache,能得到很多以前的文章。

--
*internet vigilante,并不是某些人翻译的网络警察,其原意是“治安维持会成员,警戒行动者维持或者支持把法律的强制实施控制在自己手中的人”,而这里是指网上自发的监督者。当然,这样的监督并非出于法律和正义,甚至有可能是不公正的。

“Eternal vigilance is the price of liberty”。

星期三, 九月 06, 2006

Google到的一些中文smart mobs文章

ilyagram » Blog Archive » 「自己有玩,才算奇观。」

渔夫之鱼: Mosh In Game---Flsh Mob 快闪族

Schee.info » Getting Flashmobbed!

-------------神圣的分割线----------

m => m

p => q

S => 2

5 => 乙

b => d

v => v

n => n

8 => 8

Mop => Mob

Opps,Firefox+synaptics卷动tabs!



本本的Synaptics触控板的滚动功能加上Firefox 2.0b2的tabs,真是方便啊。就像opera 9的右键+滚轮一样。

Chinavenging!

出处:
Avant Game: chinavenging!

派生自:
China+avenging

定义:
中文BBS文化孕育的一群特定的Smat mob式暴民。

派生词:
chinavengers

缘起:
铜须事件、Sex&Shanghai

注:
Smart mob,网络暴民,大概就是不太有利于创建“禾口言皆”社会的那批网民吧!

很显然,聚众滋事的成本在internet时代明显下降了。至少召集同等规模的关注度比以往的时代更加容易,尤其是飞速技术更新的同时,审查制度还完全没有办法根除这种接近p2p模式的web2.0聚众,巴西政府求诸Google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参考:
Smart Mobs - The next social revolution by Howard Rheingold

Firefox:直接在url里敲中文

按我们默认的设置,Firefox的地址栏里的中文字符是不被如同url-encode()那样转换成utf-8的(,似乎使用了ucs4/mcbs,总之很长)。所以当你敲
http://zh.wikipedia.org/wiki/四色定理
时,你得到的是:
http://zh.wikipedia.org/wiki/%C3%8B%C3%84%C3%89
%C2%AB%C2%B6%C2%A8%C3%80%C3%AD
而正确的,应该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8%89%B2%E5%AE%9A%E7%90%86
如果你想让浏览器直接url-encode成utf-8,其实可以更改about:config,过滤“utf8”。
然后双击一下“network.standard-url.encode-utf8”,从“false”改成“true”。

这样,你甚至可以直接google富兰克林:
http://www.google.com/search?q=富兰克林

德国工程师提出了MacBook突然关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译自Appledefects.com

德国工程师声称找到MacBook随机关闭的原因。下面是翻译自Martin Backschat’s blogCrunchGear:

导热槽在使用中膨胀,并接触到传感器的电线,融化了电线的绝缘层。这将导致短路,进而立刻关闭MacBook。导热槽一旦冷却,与电线的接触随即消除,短路也中止了。

还有:

解决方案是打开机箱,给受影响的那部分传感器电线缠上绝缘胶带。除非胶带也融化,再也不会有突然关闭的现象了。但是这有可能影响保修。你可能还是愿意等Apple来承认并修理你的机器。
虽然还需要确认这一修理方法是否真的奏效,或者说,原因是否真的如其所述。打开机箱肯定会破坏质保,也有可能使问题更糟糕。我们还需要继续建议用户直接联系AppleCare,而非自己搞定。

/.消息:Codeweavers推出CrossOver for intel mac

众所不周知,CrossOver系列是针对WINE的商业化封装。CrossOver通过模拟windows的api,而不是虚拟机,提供win32程序和*nix的接口。

毫无疑问,CrossOver for mac是intel only的,因为WINE不负责处理指令集的问题。不知道CrossOver是否能够很好的支持i18n。而免费的工具——WineTool、EasyWine等等不知道会不会也登陆Mac。

"After it, therefore because of it"

标题的“‘After it’, therefore ‘becuase of it’”是GRE AW中的A(不是A片的A,Argument,相当于吾国驳论文,例如:友邦惊诧……)的一项答题技巧。题目给你一些看似有逻辑性,实际你必须找出论证的不完备的小文,比如“昨天xx工厂着火,今天整个yy股市跌了”。这句话就是你的一个攻击点。

诚然,根据某国马克思(包括但不限于其本人和徒子徒孙们)论证,世界上的事物是广泛联系的,但是,毕竟还没密切到任何事情都有紧密地联系(没准这一条也论证过)。比如,一前一后的两件事,那么就不能贸然认为两者具有因果联系,前因后果。

最近重庆的天气着实热了好一阵子。于是,全国上下的话语权和舆论都来翻旧帐,质疑三峡工程被人吹嘘的“空调作用”(,当然人家院士早就在xys等媒体上面撇清责任,更别提“反坝”与“建坝”两派的斗争了),进而质疑热浪和三峡工程之间的因果联系。毫无疑问,就时间先后来讲,如此质疑也有一定道理,不过要得到结论,恐怕还要等上十年八年——全球天气系统的问题,你咋就知道是你家门口土堆惹的祸呢?万一以后几年没事,或者每年给你下六月雪,那又怎么说?

三峡的问题,恐怕还不是改变气候那么简单。更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社会层面的“不患贫,患不均”吧。假如,三峡工程的移民安置真的万无一失;假如,三峡的电可以便宜的供给川东电网;假如,三峡工程的利润给重庆人免费装空调,……恐怕即便有质疑,或许也不会如此针锋相对的一致指向三峡吧?

还是RSS好


刚刚发现blogger.com的atom里没法显示图片、链接。还是RSS好!

星期二, 九月 05, 2006

好险!差一点把硬盘数据废了


以后再也不能胡乱dd引导记录了。

事情是这样的:
移动硬盘里有/dev/sda1 /dev/sda2 /dev/sda3 /dev/sda5这样几个分区
/dev/sda3是个只有6.5GB的FAT32。俺把电驴到的一些东西放这儿了,其中包括MIT那个线性代数的教学录像。

俺刚刚把/dev/sda1格了,想练习安装gentoo。刚刚想要安装个grub,可是usb上的磁盘似乎不太听话。于是,用旧系统的grub强行setup,未通过。于是想到
dd if=/boot/grub/stage1 of=/dev/sda bs=512 count=1

安装stage1,这一步挺好。
可是俺不知怎么的,糊里糊涂把ext2的stage1.5给写到stage1后头的分区表上了。结果,移动硬盘上的分区全都消失了。
GRUB给我的信息是: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GRUB
...


“饿地神啊!”俺的MIT录像啊!我可不想被那倒霉的电骡再折磨一次!1.xG的文件,队列循环的不是贼慢,也是小偷慢!!!于是赶紧回到Windows以应万全。

还好,用WinHex+EasyRecovery+PQMagic的那个分区表修改工具,俺还是把分区表手动修复了。因为前面几个分区没什么重要数据,俺直接忽略了。实践证明,应该先用WinHex编辑物理磁盘的功能,在适当的位置,开始搜索"FAT32 "(大写,有两个空格,胺ascii而非unicode查找),这是FAT32分区的fs类型标记。当然,结果还是要人工判读,以免你磁盘上大量充斥着“FAT32 ”字样的文件扰乱视听。找到结果,把那个扇区的offset的值记下来,除以512,得到sector号。这时,可以EasyRecovery上场了。

俺用的系onlinedown.net上的6.10 Professional版。选择的是“Data Recovery”的“AdvancedRecovery”。Advanced Options里面,先写好刚才查到的sector号作为起始扇区(,好像是要减1,大概是起点不太一样),然后在旁边的一个标签指定FAT32文件系统,其他的默认好啦!这样,可以找到FAT32文件系统的LBA地址(也就是8位的十进制扇区号,似乎等同于磁盘的geometry什么之类的,反正这么靠后,CHS不顶用了)。这样本来就好啦,你可以用EasyRecovery导出分区里面的文件,可是,EasyRecovery似乎不答应你修改磁盘的!你想恢复磁盘分区,只有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啦!

众所不周知,PQMagic里面有一个小工具(至少8.0里面有,更新的版本就不晓得了,工具没必要跟潮流),那就是PTEdit32。这是专门手动修改分区表的,自由到除了定位分区表和提供分区类型之外,没什么其他有智慧的功能了。但是,这就足够了。

把WinHex计算出来的Sector号写在Sectors before(不晓得为什么中文版会混账的翻译作“扇区之前”!),结尾用EasyRecovery得到的那个,结尾减去起始,自然就是sector数,填入“扇区”一栏,前面就留作自由空间,数值类推。保存。这时,把磁盘拔下,再插上,已经可以看到FAT32分区了!如果你对分区表不满意,直接启动pqmagic,不是为了调整分区,而是任劳任怨的PQMagic自己看到分区表不顺眼——你自己写的不全嘛——会喋喋不休的帮你把它改过来。因为LBA是正确的,所以,CHS什么的会被LBA转过来的数据盖上。好啦!圆满啦!

此外,致谢:
Microsoft Windows 2k安装盘的支持工具中的dskprobe.exe,虽然拿出来看了看,不过还是一点忙也帮不上,白白让您老跑了一趟来着……

机械风格沙雕


似乎可以算做独具匠心了,不过漫画/科幻气氛挺浓的。
出自:http://www.kirkrademaker.com/sand/
via Spy's Spice

星期一, 九月 04, 2006

MacBook主板“爆炸”事件

via appledefects.com.



MacRumors.com 正在讨论所谓的连接外置驱动器时的“Macbook死亡”,或“爆炸”:

I tried to reboot my MacBook, and that’s when things got weird. I get the white screen with the little tune. Then, small vertical colored lines appear in the center of the screen, spreading out to both sides. It then freezes on a hippie-looking multi-colored screen.

I now notice a little bubble on the bottom of my MacBook, approx. 1 inch away from when the screen starts (pretty much in the center). There are cracks in the plastic around the bubble.


MacBook的图片也贴了出来,尽管图像质量不咋地,但都显示出了某种问题和异常。就好像电容爆炸了一样。
flickr上的图片,以及解释:


After sending it back to the store for various flaws (random shutdown, excessive heat, a key that didn’t work, etc.) my macbook came back. Two weeks later, the logic board/graphic chipset blew up inside, creating a bubble and cracks on the bottom of my macbook.


这么恐怖的事件,还是召唤柯南好了!

Solidot关闭之际

周末看到Solidot无法提交新文章,就知道事情似乎不会太好。以前因为种种原因,服务器数度发生问题,不过Solidot还是挺过来了。今天本没料到会是这样。

今天看到了Solidot关闭的通告。作为提交文章第二多的人,我有什么可以说呢?我只不过是个业余的看客,观看之余,出于无聊的本性,和希望E文欠佳的国人能更多了解国际动态之心,胡乱涂鸦一番。正是Solidot给了俺这样一个好地方和别人分享有趣的链接!

现在,既然站长们决定将之拍卖(拍卖地址),那么Solidot也将如其他项目的大多数一般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了么?至少希望真正投入经历苦心经营的站长们能够卖个好价钱,不枉费了他们的投入吧!

Solidot,关门大吉!

星期日, 九月 03, 2006

IE7RC1和google工具栏合不来啊

IE7添加了tab和pop-up block的功能后,Google工具栏的弹出窗口拦截功能眼看就要下岗了。

如果你打开IE7的pop-up blocker,再打开google toolbar的弹出窗口拦截,却发现所有新窗口,无论想要不想要,都无法弹出,很可能是你的Google toolbar的版本较低,升级到支持IE7的新版。安装google toolbar时,需要把当前区域的安全级别降低到“中低”。具体哪个选项,我也搞不清楚。

下面这段对记者的评论很到位

http://roger-guo.spaces.live.com/
记者很勇敢,但是他们有没有撒谎?或者他们有没有严格查证自己所引用的材料?他们有没有夸大、臆测自己所获得的材料?这些问题谁来回答?

群情激奋的人们也许应该回答一个问题 --- “正义可以用谎言来维护吗?” 如果您回答“是”,那我无话可说;如果您回答“否”,那我要说富士康的一切不义之行为,乃至司法的腐败,都不能成为记者撒谎的理由。这种做法,除了售“恶人”(富士康)以柄之外,只能败坏国内新闻界本来就很可怜的名声。
另有一种声音认为,在国内目前新闻管制,司法腐败,以及地方保护和官商勾结的大环境下,以貌似公正的立场批评处于弱势的记者,只能使恶者快意,而使勇敢的记者噤声。这种担忧不无道理。短期看,也许是的。但是如果这种挫败之中能够收获不仅勇敢,而且真正坚持“诚实”的记者,那才是新闻界的真正胜利。

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面临同样的问题。面对极端的不公正,马尔科姆.X号召人们用子弹和鲜血来换取正义;而马丁.路德.金则在他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中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个声音不仅适用于60年代的美国,也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以及一切寻求真正公义的人们。

“我要对那些站在正义之殿温暖入口的人们说:在我们争取公正之地的过程中,不要让任何不义的行为使我们陷于罪恶”

IE7~Hoary

总觉得IE7的这个正版验证图标这么像Ubuntu的logo呢?哦,不,应该说神似才对。

Internet Explorer RC1发布

微软IE开发官方表示:这个版本是根据Beta3的反馈做出的除bug版,没有功能的改变。

摘要如下:
  1. 安装程序自动检测以前的beta版,并且自动卸载之。
  2. 自动关闭新发现有错误和安全问题的"add-on",或自动升级之。
  3. 这次更新包括的本地化包依然没有中文。检验CJK问题的重任似乎落在了日文版的头上。
Firefox这方面刚刚发布了2.o Beta2没几天,不知道是不是马上要切换到RC状态了?内存问题,还是应该叫做内存泄漏问题,不知道是不是要等到3.0以后了。
Update:
WinXP SP2 x32版的下载文件名:IE7RC1-WindowsXP-x86-enu.exe,大小是14.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