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五月 17, 2007

忘却

说句不厚道的话,卫慧如果不是骨折上了google news,我们几乎就把她忘却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来的如此之快,消失的也是同样之彻底!

星期一, 五月 14, 2007

blogger继续被GFW掉了

从analytics的访问纪录统计看来,大多数的访问者都位于大陆GFW之外。谷歌有公关吗?或者他们会注册成立新的墙内网站?也许研发一两个杀手级的技术或产品才是他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星期日, 五月 13, 2007

黑客帝国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佛像家看见禅,
性学家看见同性恋,
精神分析师看见弗洛伊德,
哲学家看见萨特,
黑客看见源代码。

抱怨

google虽然号称不人工干预搜索结果,但是,有些东西还是人工干预的效果好啊。

比如搜索“养生主”,就没有个明显的条目给出原文。这不是说百度的国学就比谷歌好多少。百度的所谓“国学”,充其量也就是个在线图书网站,跟搜索引擎技术不搭边,质量也颇为粗糙。至少很难看出百度正经八百的投资多少来开发这些资源。而Google,或者谷歌,根本连这样的数据库还没搭起来!懂中文不是点几个标点就万事大吉的。

星期五, 五月 11, 2007

鄙视惠普

居然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改善工业设计,超越苹果。居然给康柏加上那么难看的标志,把我心中对康柏仅存的从386时代积攒的好印象全都毁了!惠普的商标、机器就从来没好看过,还不如当初合并的时候全改成康柏的。IBM的Think沦落到lenovo手里了,苹果的Mac质量日下(或是从来没好过?),戴尔一开始就是那么烂,老牌子大概要全毁光了才算!这个世纪是神舟的世纪,这个时代是代用品的时代!

星期二, 五月 08, 2007

SEP-场(Somebody Else's Problem field)

译自wikipedia英文版。

他人的问题-场(SEP场)是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所谓“三部曲”中的假想的技术。它是一种更便宜更实用的“隐形场”的替代品。

概念(剧透)

SEP场是一种人为生成的能量场,它可以影响感知。场中的个体会被外界的观察者感知为“其他人的问题”,并因此变得等效的隐形,除非观察者正在特意的寻找该个体。如场中的个体已经不为期待或不合时宜,该效应则显著提高。该场的第一个例子见于第三本书《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当时一艘外形如倒立的酒馆的飞船施放SEP场以便不引人注意的着陆在劳德板球场中。另一个例子见于上述飞船的场扩展后书中角色无法注意到他们不能呼吸的事实及他们所处的小行星没有足够的重力吸引住他们,故无法呼吸和停留在地面上。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物体被预期位于该处,SEP无法使物体隐藏起来,而SEP-隐形的物体可以被余光发现。

由于人们的把事情视为他人的问题的自然倾向,SEP场需要的能量比隐形场少很多(,一节手电电池可以支持超过100年)。这同Terry Pratchett(他经常被人同道格拉斯·亚当斯作比较)的观点很接近:人们对他们确信不可能出现在某处的事物视而不见。

一个相似的概念出现于BBC的节目Torchwood中,Jack Harkness船长和Gwen Cooper乘坐Torchwood 3的“隐形电梯”向上至Cardiff的Roald Dahl Plass中央,并且由于他描述的“感知过滤”,他们完全被周围的人忽略了。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SEP场的概念有一定的现实生活的概念作为基础,即静态过滤,即人们不假思索的忽略与期望相反的信息。有一个恶意使用静态过滤的例子,即是视觉传媒的阈下消息理论。这一理论也被用于电影Fight Club的实践中;观看者被要求观看了某一个特定角色的简要的一瞥,其中该角色突然闪现又突然消失,但首次观看者基本上会忽略这一闪现,除非他们被告知其重要性。

还有一个相关现象,称为“不注意视盲”。基本上来讲,当一个人正在对一个特定物体或任务加以高度关注时,他们不大可能记住任何其他场景。这一现象由哈佛大学的Daniel J Simons和Christopher F Chabris在他们的“Gorillas in our midst: sustained inattentional blindness for dynamic events”(Harvard University, 1999)的研究中所报道。该研究探讨了被告知要仔细观看篮球比赛录像并记下传球数目等类似任务的受试者。大多数受试者无法注意到场景的各种变化方式,如球被扔出场外(而球员继续模仿传球),或将全体男球员换成女球员。最为戏剧化的例子是,接近一半的观众无法注意到影像中一个提着雨伞的女人和一个穿着猩猩装的男人穿过银幕的中央。

陋习与文化

郭德纲曾经说了很多“不一定”。在我看来,文明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不一定就文明。

北京要国际化了,要开奥运了,从多少年前就开始围剿老百姓了。随地吐痰,乱堆乱放,马路摆摊,夏天的膀爷。好在多少还是以“教”化之,以“德”服之,从媒体上口诛笔伐,利用宣传工具抢占有利位置。现在又开始辅以经济手段——对吐痰的罚款。

总之,大家都穿西装打领带了,不随地吐痰了,嘴里的国骂升级成“fsck”了,荤笑话、口头语先国际接轨了。文化,也就那德性了。不过,我倒是有个邪恶的想法——为啥不把随地吐痰的文化推销给欧美的文明人?在北京大街上,可以运足中气,“哈”的一大口,自胸中喷薄而出,飘然落地,多么爽利,多么豪迈,不是正北京的卖点么?这些西洋鬼子懂啥?什么叫有文化?我们这疙瘩,光膀子就是文化。

前两天看了《立喰师列传》,发现押井守把随着经济变迁而消亡的社会现象巧妙的包装,把不登大雅之堂的吃白食的人封一个“师”的称号,我还道日本的“师”跟中国的“艺术家”一样泛滥呢。但联系一下中国的事,却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哦~